养母猪怎么养
发布时间:2023-12-23 17:23
养母猪怎么养?
母猪的养殖是繁殖猪的重要环节,在养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母猪的健康和生殖情况,制定合理的养殖方法和营养管理措施,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
母猪的生理特点
母猪是一年多次发情、多胎、哺乳动物,发情周期约为18-21天,怀孕期为114天左右,初产年龄一般在8-12个月之间,成年体重在200-250斤左右。
母猪生理周期影响繁殖效果:自然发情周期;特殊发情周期。
自然发情周期:由于母猪的性周期既长而集中,在这个周期内能保证半数以上母猪成团发情,而且表现出高度同步性,因此是繁殖关键要素。繁殖期间应注意监测母猪的发情情况,不然就影响母猪把性周期调整到与其他母猪相一致的时间内了。
特殊发情周期 :母猪有时会出现“多情活性“引起的患病,症状表现为多次发情周期延长或连续性发情,处理时可采用金蜜胶,静脉注射,调整饲料等方法治疗。
母猪的饲养管理
(一)精细饲养
母猪的饲料应精细,营养均衡,质量上乘,确保母猪在生长发育和孕育新生仔猪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饲料主要由粗饲料和浓饲料组成,其中垫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垫料不同,猪圈的卫生也不同。要让母猪生活在卫生、舒适的环境中,也要有规律的投喂,由于种猪饲料组配需根据品种和繁殖阶段所不同,需调配不同形式的精饲料,以满足其在各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营养。
(二)合理舒适的环境
母猪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舒适环境,母猪短暂寄居时间内,保持干净、舒适的环境卫生,以防止母猪染病、增强免疫力,适当的空气湿度和通风是必要的,夏天必须注意防止中暑和腹泻现象。母猪的繁殖能力直接关系到育种的效益,给猪舍设置提供足够的物理和环境刺激,有利于母猪健康成长和繁殖。
(三)疾病控制
母猪疾病的防治,能够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产效益。养殖者在确保繁殖母猪的健康情况后,还需定期测定母猪的体重、体型、方法位置等参数,发现问题,及时适用疫苗或药物防治,降低母猪在孕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疾病感染率。
母猪繁殖管理
(一)种公猪的选择
配种是繁殖的核心,选择更好的公猪对提高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其遗传品质的种猪在外型,生长速度,静态参数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尤其是亲代关系,其损失极难弥补。配种要考虑品种组合,生产成本,稳定生产效益等方面计划和选择公母猪。而母猪采用窝配或人工配种,窝配要求母猪传习受精,人工配种一周一到二次比较合适。
(二)孕期管理
母猪进入种情后,要根据孕期分别进行饲养管理:应喂含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适中的营养素饲料,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足和过度喂养导致的怀孕问题。每周应做一次孕检,发现胎次,确认胎儿的数量,帮助有效的解决猪群种植问题。
(三)产后管理
母猪在怀孕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很大,防止母猪出现孕前和孕中杂音,在分娩后要做好母猪的生产管理。不同产次,母猪在生产方面存在差异。第一胎母猪生产时,产生的压力和痛苦都比较大,所以一定要在一边安排好干净,温暖、舒适的产床,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同时还要注意适时地补给营养、维生素等,利于母猪的恢复,增加母性护理能力。
母猪的养殖管理必须科学、合理、精细,只有全面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母猪的健康、繁殖能力,提高繁殖效益。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舒适的生产环境等方面,也是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因素。